閱讀5085
02-09 09:51
日本從古代起就崇尚外國的技術和物品,只要是覺著好就積極地引進,隨后將其“本地化”,使之變成日本文化中的一部分。日本的節日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受中國的影響很深。日本的節日大多是依照各地神社(廟宇)的祭祀活動而沿襲下來的,因此日本稱節日為“祭”。古代日本的“祭”純屬是一種向神祈禱保佑的行為,但是今天的“祭”卻充滿了娛樂性、戲劇性和商業性。據統計,日本幾乎每天都有一個地區舉行“祭”。
日本的法定節日:在法定的國民節日里,學校、機關、企業都放假。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的風俗,除夕前要大掃除,并在門口掛草繩,插上桔子(稱“注連繩”),門前擺松、竹、梅(稱“門松”,現已改用畫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吃過年面,半夜聽“除夕鐘聲”守歲。元旦早上吃年糕湯(稱“雜煮”)。
( 為慶祝新年在家門口皆會擺飾“門松”,這是一個招神的記號,同時也是神降臨世上停留處的代表。門松和許多的過年裝飾品都會在1月7日撤掉,代表過年將告一段落。)
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日本的成人節源于古代的成人儀禮,而日本古代的成人儀禮是受中國“冠禮”的影響。所謂“冠禮”,指男子成年時舉行的一種加冠的禮儀。從加冠這天起,冠者便被社會承認為已經成年。日本仿我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1948年,日本政府根據民俗規定滿20歲的人要過“成人式”,目的是要讓青年意識到自己已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凡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在成人節這天要身穿傳統服裝參加官方或民間團體為他們舉辦的成人儀式,內容包括年輕人宣誓、長者的祝賀和參拜神社以及參加各種傳統的文娛活動等。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據日本神話,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建國紀念日”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的“紀元節”(empireday)。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二戰期間,當時的執政者為了在人民中間培植崇拜天皇的軍國主義思想,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本天皇祖先“建立”日本的功績的紀念日。1948年在制定國民節日法時,否定了這個節日。1952年修改節日法時,又把2月11日更名為“建國紀念日”。從那時起,日本社會上就存在著贊成和反對兩種不同的觀點。
春分:日歷上的秋分日,按日歷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歌頌自然,愛護生物。
憲法紀念日:5月3日。1947年5月3日,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實施新憲法。
男孩節(端午節):5月5日。在這一天,有兒子的家庭門前均懸掛著祝男孩子健康成長的“鯉魚旗”。日本以陽歷5月5日作為端午節。端午節與男孩節同日,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還擺菖蒲葉,屋內掛鐘馗驅鬼圖,吃去邪的糕團(稱“柏餅”)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愿望。根據“尊重兒童的人格,謀求兒童的幸福,同時感謝母親”的原則,規定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海之日:7月20日。制定于1941年,從1996年起成為國民紀念日。日本四面環海,為了感謝得自海洋的恩典,并祈禱能成為國運昌隆的海洋國家而制訂。
敬老節:9月15日。日本人到42歲時才可以稱“壽”做生日,通常被稱為“初老”。到60歲時稱為“還歷”。77歲時為“喜壽”,88歲時為“米壽”,99歲為“白壽”,即百字少一,活到百歲就是“百壽”了。每年9月15日,日本各地都要開展敬老活動,為老人體檢、整理修繕房屋、敬贈紀念品、組織慰問等。老人則根據自己的愛好,開展有益身心的活動。日本厚生省在這一天還要發布“長壽者名單”,登載在各地報紙上,只有百歲以上高齡者才能入闈。
秋分:日歷上的秋分日,按日歷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第十八屆奧運會在日本東京開幕。
文化節:11月3日。1945年以前,這一天作為明治天皇的生日舉行慶賀活動。戰后,它的主題被定為“愛自由,愛平等,促進文化發展”,在這天,對文化事業有卓越貢獻者被授予“文化勛章”。
勤勞感謝節:11月23日。提倡勤勞,慶賀生產發展,國民之間相互感謝。
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于1933年12月23日出生。
日本的民間節日:
元旦:1月1日。這一天祝賀新年的到來。從元旦到1月3日這三天叫做“正月”,是不干活的。新年里,大家去參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喝酒,吃新年里獨特的美味佳肴。孩子們玩日本式紙牌、放風箏、拍羽毛毽子。新年里,還在門上拉上稻草繩、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樹木迎接神靈降臨”。裝飾松枝的時間是1日至7日,這一期間也叫“松之內”。
鐮倉節:2月在秋田縣橫手地區。在鐮倉節前夜,孩子們聚坐在一個縱橫2米左右,被稱為“鐮倉”的雪屋里喝甜酒、吃甜餅,屋的中間設一祭壇,用來祭拜水神。在為期兩天的鐮倉節期間,游客們被請進雪屋,品嘗日本米酒和米糕。
女孩節(偶人節):3月3日。這是日本女孩子的節日。這個節日起源很早,要上朔到700年前的平安時代。如今的慶祝方式是從江戶時代傳下來的。有女孩子的家庭都要供出小巧的偶人(也叫“雛人形”),祝愿家中女孩成長與吉祥。這種小偶人價格昂貴,女孩的父母,尤其是外祖父母,差不多都要為她買一套精美的小偶人。少的擺一層,多的用“偶人架”擺上好幾層,最多的可擺七、八層,而最上的一層,大多是一個皇帝和一個皇后。女孩從一歲時得到這些小偶人,以后每年3月3日都要拿出來陳列,直到出嫁時帶走。
七夕(乞巧節):7月7日,被隔在銀河東西兩岸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只能在每年的這一天相會。這是中國的傳說與日本古老的習戍俗的融合。7月7日這天,人們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寫有歌詞、心愿的五彩詩箋系在竹竿上,祈禱女孩子的手藝象織女一樣靈巧。據說在日本,七夕節始于圣武天皇天平六年。每到“七夕”,婦女們便在一起玩各種游戲,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乞巧”。
盂蘭盆會:8月15日左右。盂蘭盆節是日本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至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在小鎮和農村生活的人還要穿著夏季的單和服跳盂蘭盆舞。
賞月:陰歷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圓之時,用麥芒裝飾門窗,以酒和團子供奉月神,祈禱度過順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秋分前后7天時間。這期間祭祀先祖亡靈,舉行佛事,前往掃墓。
“七五三”節:“七五三”是日本獨特的一個節日。每逢11月15日,3歲和5歲的男孩、3歲和7歲女孩穿上鮮艷的和服去參拜神社,祈愿神靈保佑他們在成長道路上一帆風順。據說這種習俗始于江戶世代中期。這一天,孩子們都要吃“赤豆飯”,還要吃專為慶賀“七五三”而做的紅色或白色的棒形糖果“千歲糖”,希望孩子吃了可以活潑健壯、長生不老。古時日本人視奇數為吉祥之數,其中“七五三”又是最無忌諱的數字(與之相反,四和九是日本人最忌諱的數字)。
除夕:12月31日夜晚,人們一邊傾聽寺院里傳來的108響除夕鐘聲,一邊吃蕎麥面條。它象征著人們對幸福的祈禱,愿它象蕎麥面條一樣久長。(在日本,每個地方灑豆的時節及名稱都有所不同,也稱為鬼打,它是在日本的除夕或12月27日等日子舉行的一種習俗儀式,主要是驅趕邪氣。)
日本留學之家-您的赴日留學之家!專業留學顧問為您全面解析2019日本留學申請攻略,日本留學費用,日本留學條件!
全國服務熱線:0536-5253333
地址:山東·濰坊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8-2020 魯ICP備17040021號-2 魯公網安備 37078302000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