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359
05-04 09:26
音樂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中到底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唱片店”是一個風向標。
過去十年來,實體唱片銷售的下滑,雖然在全球范圍內擠壓了唱片店的生存空間,大型零售連鎖商行紛紛倒閉,但在音樂消費需求旺盛的國家和地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以美國為例,盡管獨立唱片店從2012年的5259家減少到了2419家(尼爾森數據),但近年來,黑膠市場的復興讓唱片店又恢復了一些活力。
2019年,創辦十年的“國際唱片店日”(Record Store Day)傳來不少好消息。比如,唱片店日期間(4月13-18日),在美國境內賣出黑膠82.7萬張,比去年增長12.8%,是1991年以來第三高黑膠周銷量。
HMV倒下去了,接盤的是一家近年來靠黑膠復興崛起的新銳連鎖唱片行Sunrise。
當然,說到唱片,就不得不說日本。日本是全球音樂市場里的奇葩,據IFPI的《2019全球音樂報告》,日本是全球主要音樂市場里唯一一個實現實體和流媒體收入雙增長的國家/地區。
“雙增長”同樣體現在日本唱片業協會RIAJ發布的2018年報中:實體收入(CD、黑膠、藍光、DVD)總收入2403億日元,比2018年增長了4%,首次實現連續三年增長。數字音樂收入645億日元,增長了13%,連續五年增長。
盡管日本實體唱片銷量的高企,外界普遍認為歸功于偶像團體們的瘋狂促銷,但去過日本、逛過日本唱片店的人,無不為該國唱片市場的豐饒所折服。
比如我。
唯一一次日本之旅,我逛了TOWER和一些記不住名字的小唱片店,直呼大開眼界。
點擊閱讀:東京必去的12家電子音樂唱片店及其文化圖景 (圖:evan)
日本音樂市場的豐富、活力和專業,在TOWER里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層樓都有針對性的根據消費者需求安排了不同曲風的唱片,每一種曲風的唱片都被規整的碼放在一起,供消費者挑選,還有不同主題的專柜。
更讓我著迷的是那些隱沒在大街小巷里的小唱片店,在東京街頭瞎逛,不時會誤入一些不知名的小店,店里通常以二手唱片為主,盡管規模不能跟大店相提并論,但已經足夠眼花繚亂。
逛了兩天東京的之后,我當時禁不住感慨,日本人太愛音樂了。
此話怎講?
首先,市場是需求決定的。如果沒有人買唱片,就不會有唱片店存在。而像二手唱片市場的存在,也依賴于一級市場消費的興盛。有人不斷的買新唱片,才會不斷有二手供應。
而且,Evan在文章中提到的GLOCAL,我當年也去了,沒想到,這些年來,無論輿論口中的實體唱片環境多險惡,但像GLOCAL這樣的小唱片店能存活至今,說明日本唱片市場相對穩定——相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市場而言。
中國唱片店滅絕得這么徹底,不僅僅只是介質革命的原因。
東京并非個例,日本各地都有非常豐富多彩的唱片店場景。比如,京都。
京都唱片店地圖
RIAJ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唱片/租賃店多達1961家。(在日本,你可以租實體唱片回家聽)一個彈丸小國,有那么多家唱片店,足可見日本人有多愛音樂了。
當然,日本音樂市場的活力,并不僅僅表現在唱片店上,也表現在音樂現場上。
日本不但是全球第二大錄制音樂市場(Recorded Music),也是全球第二大音樂演出市場(Live Music)。
據全日本演唱會和現場娛樂演出商協會(APAC)的數據,2018年,日本音樂演出市場總收入為3448億日元(約31億美元,214億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了3.7%,比RIAJ公布的錄制音樂市場收入高出1000億日元。
從趨勢上看,日本音樂演出市場過去七年來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攀升。2018年的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翻,比十年前翻了2.2倍。其中,Live House演出數量最多,2018年,日本各地Live House演出達到14326場。
日本音樂市場為什么奇葩?國外相關討論已經不少了,在此簡單的歸納一下:
1.“粉絲經濟”的力量
日本實體音樂制品的消費堅挺,普遍認為跟“粉絲經濟”有關系。
從RIAJ的數據可以看出,盡管CD專輯的銷量在下滑,但單曲CD和MV實體(DVD和藍光盤等)卻表現穩健。
在日本,偶像團體們的單曲CD通常會發布不同版本,粉絲也都照單全收,而偶像們的MV制品也是粉絲們的重要藏品。加上近年來,以AKB48和乃木坂46為代表的偶像團體人氣居高不下,單曲CD和MV制品的銷售才能保持相對穩定。
粉絲們對于偶像團體的消費熱情,支撐了實體音樂制品的市場。不過,日本音樂并不只有“粉絲經濟”,日本國民對于搖滾、古典和爵士等不同類型音樂的消費也不小。其中古典音樂高居唱片銷量第二。
全國服務熱線:0536-5253333
地址:山東·濰坊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8-2020 魯ICP備17040021號-2 魯公網安備 37078302000547號